“醫(yī)生,,煎藥是不是三碗水煎成一碗就好了,?”
“醫(yī)生,這個中藥是一天吃一次,,還是一天吃兩次呢,?”
無論在病房,,還是在門診,經(jīng)常有人這么咨詢,。
“湯者,,蕩也,去大病用之,。”湯藥煎煮是影響中藥療效的重要一環(huán),,經(jīng)常需要由病人完成,,但對于如何煎好一副藥,很多人還是不懂的,,或者是一知半解的,。今天,廣安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內(nèi)科主任李建國指導您如何熬好中藥,,提高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,。
李建國醫(yī)生說:中藥湯劑的質(zhì)量,,與選用煎煮器具密切相關,。
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“凡煎藥,忌銅鐵器,。”砂鍋是從古沿用至今的傳統(tǒng)器具,,現(xiàn)在應用廣泛的紫砂藥壺,不但保留砂鍋的優(yōu)點,,而且加熱速度更快,、清洗更方便。
有些患者常會像洗菜一樣清洗中藥,,但其實中藥材一般無需淘洗,。如要清洗,也只用水漂洗一下即可,,以防有效成分丟失,。
中藥煎煮前應先浸泡10~20分鐘。若處方以質(zhì)地疏松,、輕浮的植物藥為主的,,浸泡5分鐘即可;而以質(zhì)地堅硬,,礦物,、動物、蚧殼類藥材為主,,浸泡時間可適當延長,,但一般浸泡時間最長不超過30分鐘。
李建國醫(yī)生特別提醒患者,,浸泡時間不是越久越好,,否則引起藥材變質(zhì)。浸泡時多用涼水,,甲殼類堅硬者可適當用溫水浸泡,。
一般,一劑中藥煎煮一次藥材提取不完全,,故以煎煮兩遍為佳,。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,可再煎第三遍,,尤其滋補藥,、材質(zhì)較為堅實者。
煮第一遍時,,把藥物倒入藥鍋內(nèi)攤平,,加水浸透,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1cm左右(大約是輕壓藥材后對齊手的平面),。第二遍用水量則少一些,,加水至中藥平面即可。如藥材質(zhì)地堅實,,加水量可稍多,;如煎煮時間較短,液面淹沒藥物即可,。
清代石壽棠曾說“欲其上升外達,,用武火;欲其下降內(nèi)行,,用文火,。”因此,煎煮藥物的火候需要講究,。現(xiàn)一般采用先武火煮沸,,水沸后改用文火(小火)保持微沸,此時開始計算煎煮時間,。
古人云“制藥貴在適中,,不及則藥效難求,太過則氣味反失”,,煮藥和做飯一樣,,用心烹飪自然美味,用心煎煮才是良藥,。
若為感冒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,,煮沸時間為15~20分鐘即可,,溫服。
若為補益藥,,煎煮時間可延長至60分鐘左右,,溫服,。
最后的煎液量成人為200~300ml,兒童為50~150ml,。
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,,避免有效成分沉淀在藥渣上。
如不小心把藥物煮干或焦了,,不能再服,,因產(chǎn)生了一些有毒物質(zhì)。
先煎:如煅龍骨,、煅牡蠣,、醋鱉甲、醋穿山甲,、龜甲,、石決明等礦物、貝殼,、甲殼類藥需加水用文火先煎30~60分鐘,,煎煮過程中經(jīng)常攪拌防粘鍋。川烏,、附子,、草烏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,則需先煎1~ 2h減毒,,此時水量亦要適量增加,用后器具應反復擦洗,,或煮過再用,。
后下:如砂仁、豆蔻,、 魚腥草,、苦杏仁、徐長卿,、木香,、降香等入藥宜后下。在其他藥煎煮以后,,?;鹎皩⑵浼{入稍焗即可,尤其是芳香類藥材,,如木香,、降香,、砂仁等。
包煎:即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藥鍋內(nèi),。包煎主要為了防止粘鍋及刺激咽喉,,包煎時藥袋盡量松些。
烊化:阿膠,、鹿角膠,、龜膠、飴糖等需要另放入容器內(nèi)隔水燉化后,,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,;或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后服用,注意要勤攪拌,。
至于服藥的時間,李建國醫(yī)生主張兩次煎煮的中藥混合之后,,分兩次于兩餐中間服用,,即上午10點左右、下午3點左右各一次,,以免空腹服藥或飯前服藥影響胃口,。
服用中藥期間,飲食方面應忌食生冷,、油膩,、辛辣,忌煙酒,;黃疸,、癰疽等忌食魚、蝦等腥膻食物,;水腫病人忌食鹽,;貧血時忌飲茶;腫瘤病人除以上禁忌外,,忌食羊肉,、狗肉。
以上所講為中藥服法的一般概述,,有時因病情輕重,、患者正氣強弱、個別藥方特定煎法而不同,,不必拘泥,。